在华东师大主办的“全国高校科技创新与商学教育论坛暨高级师资研修营”上,不同高校的九位专家教授提出对商学和管理教育前沿的研究与长期实践经验,为未来高校科技创新与商学教育改革的融合指明了新发展方向。首日论坛直播吸引了近8万人次收看。文末附全程回看。
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2022全国高校科技创新与商学教育论坛暨高级师资研修营”8月19日在线举行,以“应对重大挑战的管理教育”为年度主题,邀请国内外高校一流专家发表主旨演讲并进行专题授课。首日论坛直播吸引了近8万人次收看。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教授分别主持上午的校长论坛和下午的院长论坛。
“卓越思维 培养CTO”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发表开幕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为论坛发表开幕主旨演讲。他以“卓越思维 培养CTO”为题,首先讲述了如何通过量子思维、老子思维来改变我们的现有思维,培养和塑造卓越思维。
他提出,当前教育的最大的危机是教育质量支撑不了国家对创新的需求。学校教育注重让学生获得知识点,但缺少思维教育,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知识传承的目的要让人们获得思维的训练和精神的升华。量子思维和老子思维,就是培养卓越思维的最佳抓手。
“之所以被别人卡脖子,我们的很多高新技术成果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倒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合格的首席技术官CTO。” 一个CTO的创新水平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合格甚至优秀的CTO到底需要什么?在钱旭红看来,从CTO的成长训练和共性角度,不具有创新人格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CTO的,这种健全的创新人格可以用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敢冒风险、独立体验来概括。他提出,中国需要超越以往的工程师与MBA文化,打造培养CTO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与具体技术领域结合,对人才进行卓越思维教育和创新人格塑造。
2021年12月21日,华东师大发布全球首个CTO学位项目
首席技术官(CTO)的历史与发展
以CTO教育思想发展的新教育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于2018年成立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使命是“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开创“科技+”和“商学+”交叉学科建设,创立金字塔型卓越育人逻辑和“4+X”全新课程体系,融合“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首席技术官和未来科技型战略企业家。聚焦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融合,统筹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实施“三导师”制,打造国际一流的导师队伍。基于华东师大超限制造、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等新工科优势领域,面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和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科技商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该学院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全链生态服务平台,构建依托于教育联盟和联合培养基地的开放生态体系,为CTO培养和英才成长营造更好的环境。
数智时代新商科,管理教育需“在场”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教授作了题为“应对重大挑战:管理教育需要‘在场’”的主旨演讲。他首先阐述了管理教育的使命和挑战,发问“管理教育是否‘在场’”,提出对管理教育的重视度远低于管理研究,并指出管理者的第一职责就是促使他所在机构实现其目的和使命,同时需要产生绩效和结果。阎海峰认为管理的实质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人类活动,具有高度情境化和行动特征,在此基础上他通过中外学者的观点辨析,说明了“在场”的来源和重要性,阐述了华东理工大学“知行合一”的探索,并解释了“何为‘在场’”。
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王永贵教授作了题为“面向新商科的人才培养:反思与展望”的主旨演讲。他对“数字经济与人才培养大变革”的新背景和新商科进行介绍,反思商科教育,总结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专业建设的目标,强调重在建设、重在实效、重在机制,概括了枯燥口号性、事实脱节性、盲目随意性、相对粗放性等多个问题。他还提出“教什么”和“怎么教”,引出了GAP框架,最后进行了强调战略、创新、共创、数智、交叉、制度和人才思维的新商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展望,强调“让每个专长者有路可走”。
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汪旭晖教授作了题为“融合、蜕变、新生:新商科建设的若干思考”的主旨演讲。他首先阐述了传统教育模式蜕变与新教育模式腾空出世的时代趋势,新时代商业实践的变化与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变化呼唤商科教育变革,分析了新商科的学科属性与专业属性,强调“融合、蜕变、新生”,强调跨学科研究、液态学术组织、学界业界“融生型”命运共同体繁荣。他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建设新商科的新思考,如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构建新商科一流专业和课程体系、把颠覆式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加强新商科教材体系建设、打造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和改进商业伦理教育等,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商科建设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上海纽约大学商学部主任陈宇新教授作了题为“刚柔并济虚实并重的商科教育”的主旨演讲。他就商科教育的社会热点问题做了深度剖析,对如今时代的商科教育提出了全新见解,论述了商学教育是基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管理人才大量缺乏的发展现状因势而起,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他指出,科技创新和商学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真正的商学教育与研究不是“水深”,而是有“深度”;不是“火热”,而是有“温度”。进一步地,陈宇新对当今的商科教育与研究进行了解析,指出商科教育需要刚柔并济、虚实并重。他从普及化、持续化、开放化、工程化四个维度总结了在科技创新时代商科教育的趋势,并寄语商学教育要立足于学术自信,与企业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最终深化总结回归学术理论。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白长虹教授作了题为“智能时代的幸福产业”的主旨演讲。他以“智能时代的管理研究”“元宇宙与幸福产业”“文旅产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研究”三个专题向与会者介绍了何为智能时代的幸福产业。首先,他对智能时代的商业形态、竞争模式和管理形式进行了解读,阐述了当今的大变局与新时代下中国管理研究所面临的四类机会与挑战,以及当今管理教育与研究所急需解决的三大新时代新课题。其后,他对元宇宙文化的商业模式和功能特征进行了分点论述,提出元宇宙具有开创新空间、驱动新创意、催生新消费的功能,并进一步介绍了元宇宙产业链和学术概念。最后,他对幸福产业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研究趋势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智能时代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幸福价值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杨智教授作了题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商科人才培养”的主旨演讲。他从“时代大势所趋”“知不易行更难”“商科人才培养”三个专题,就企业数字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人才培养问题作了交流。他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从科学技术、生产要素、生产组织、产业体系方面作了介绍,并对需求端上的消费者行为决策过程的变化和供给端上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进行了总结。杨智进一步指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率过高不下的原因包括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人才不足三个方面,可以生动形象地概括为“没想清”“做不到”“没人做”。杨智还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数字化转型人才、在哪里培养三个问题。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敏学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三元内驱式的全场景创新教学”的主旨演讲。他从数智时代营销与技术的关系、营销岗位能力要求变化、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层层递进,为与会人员介绍了数智时代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挑战和机遇。黄敏学从技术驱动、理论创新两个维度对营销的历史变化进行梳理,指出营销模式正从大众标准化转变到全景响应式,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影响决策与管理具有研究数字化、消费社群化、策略场景化、创业场景化、执行智能化五种全新的特征和形式。进一步地,他提出市场营销岗位的要求正从认知向能力转型,提出让学生“想学”“有学”“能学”,用三元内驱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培养高素质交叉复合型网络营销“三创”人才。
应对“重大挑战”,重塑管理教育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执行院长、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何佳讯教授作了题为“应对重大挑战的管理教育”的主旨演讲。何佳讯将商学教育和背后的管理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指出当前中国商科优秀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始,指出其背后形成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要高度重视创造力、领导力、价值导向三点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地,何佳讯从世界范围的广度对当前管理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概括当今管理研究需要从“有趣”转向“重要”,需要聚焦于当下发生的重大问题,追求研究的价值,从学术、实践、社会、政策、教育等维度扩大研究影响力。同时,何佳讯提出当前中国学者对世界的管理研究贡献多集中在中国问题、中国情境、中国数据三方面,对于中国理论思想贡献不足。中国管理研究进路要迈向“中为世用”阶段。
何佳讯从“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新格局”“国家战略需求”“管理教育的世界性问题”等四大方面定义了新的“重大挑战”,提出以新思维、新格局、新项目建立管理教育创新工程,包括从分科分职能到协同创新的新思维、超越股东价值的新格局,以及工程管理MEM硕士学位新项目(首席技术官方向、应急技术与管理方向、重大项目管理方向),通过“合力攻坚、改变超越”重塑管理教育,核心是“技术的高度”+“管理的厚度”。最后,何佳讯从博雅教育、高管格局、创新领导力、创新教育要成为全商科教育的灵魂等四大方面提出“应对重大挑战的管理教育”新观点和实践探索。
参会人员合影
本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与商学教育论坛暨高级师资研修营”大咖云集、干货满满,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活动面向各高校科技创新和商学教育教师及相关管理干部和行政人员,通过深度研修,改变思维,提升格局,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高质量开设一流创新管理课程,高水平开展一流创业研究,提升高校整体科技创新与商学教育水平。华东师大8所对口支援高校推选教师和行政骨干参加。不同高校的九位专家教授分别在演讲中展现了各自对商学和管理教育前沿的研究与长期实践经验,为未来高校科技创新与商学教育改革的融合指明了新发展方向。
扫码点击【直播回看】回顾论坛
▼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